雌雄成蟲在羽化后的一周左右就能進行交配。雄蟲一生能交配多次,但雌蟲僅交配1次或2次,1次交配就可使它終出受精卵。
雌蟲產卵在特殊的膠質囊內,形成卵鞘(卵莢)。卵鞘由雌蟲分泌物生成,光滑,質較堅硬,具有防水功能,可保護其內胚胎的發育。卵鞘的形狀、雌蟲一生所產卵鞘數量以及其中所含卵數因種類而不同,就是同一種蟑螂也可因環境條件和營養狀況而有所差別。
未經交配的雌蟲,也能產生卵鞘,但一般不能孵出若蟲。而美洲大蠊和蔗蠊等個別種類有孤雌生殖現象,即雌蟲未經交配可產生能育的卵。日本北海道大學研究團隊在2017年3月13日公布了一項新的研究成果,目前分布在日本的美洲大蠊只要有3只以上的雌性,就可在不與雄性交配的情況下進行單性生殖。 [4]
蟑螂產置卵鞘的行為因種類而不同,室內的蟑螂主要有3種方式。
A:雌蟲產出卵鞘后,一直拖帶在腹端,并不產下,直到若蟲將從卵鞘出時,才從母體脫落。卵中胚胎在發育過程中,不斷從母體獲得所需的水分和養分,加上卵鞘由母蟲攜帶,因而可以更好的保護。如果卵鞘早期脫落,其中的卵就不能孵化。德國小蠊的產卵方式屬于這一類型。
B:雌蟲在產出卵鞘后1-2天,選擇比較隱蔽的場所,先在物體表面咬成凹陷,將卵鞘產在其中,再用粘性唾液拌和咬碎的木屑或紙片等碎末把卵鞘蓋住。它們有時就用唾液直接把卵鞘粘在棲息場所,如櫥、木(紙)箱及桌子的角落或雜物堆中。這類卵鞘含有足量的營養物質,滿足胚胎發育的需要。美洲大蠊、黑胸大蠊等的產置卵鞘方式屬于這一類型。
C:雌蟲先產出壁薄而柔軟的卵鞘,產卵在其中。產卵完成后,卵鞘又收縮進體內的“育室”中,一直保持到若蟲孵出。這是蟑螂卵胎生的一種形成。蔗蠊的產卵方式屬于這一類型。
蟑螂的繁殖是有性繁殖與無性繁殖相結合。一只成熟的雌蟑螂每隔 7 — 10 天即可產出一只含有 14 — 40 粒卵的卵鞘,其卵鞘為膠質體, 20 ℃ -37 ℃之間孵化。溫度越高,孵化時間越短,在 30 ℃恒溫時,只需 20-30 天,而長的可超過三個月,一只雌蟑螂一年可繁殖近萬只后代,多可達十萬只,在極端條件下沒有雄蟑螂時,雌蟑螂也能產卵。也就是說,很多雌蟑螂交配一次以后,就會雌雄同體,不需交配,便可連續產卵。